一、主動求變,發電側“重調輕建”
發電側的成長性主要取決于新建項目的多少,從整個大的邏輯上看,認為在未來五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期內,發電行業會長期處于電力供應相對過剩階段。電力發展的青春期已過,已經成熟。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電力裝機得到飛速的發展,裝機容量直線上升。火電增長了4.5倍,水電增長了4.3倍,風電和光伏更是從無到有,快速發展。認識上也是逐步提升,由粗放式的比裝機,到比裝機結構,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不斷增大。但是青春期畢竟只是一個階段而已。進入2013年以來,總用電量增速開始放緩,2015年用電更是出現了負增長。而從裝機增速上看,火電和水電的增速分別在2006年和2008年達到頂峰,隨后增速開始放緩。
1999~2015年我國發電量及同比增長率情況
1999~2015年我國火電裝機變化
1999~2015年我國水電裝機變化
2005~2015年我國風電裝機變化
2011~2015年我國光伏裝機變化
電力增長與 GDP增長相關性極大,發展趨勢基本吻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取得巨大成就。與此同時,電力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投入品,消費增速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按統計數據計算,1999~2015年我國經濟增長了7.5倍,年均增長9.4%;全社會發電量增長了4.5倍,年均增長9.8%;相關系數約為1.04。2012年進入新常態經濟以后,經濟平均年增長7.4%,發電量平均增長4.5%,相關系數約為0.6。
一般而言,GDP增速回升時,用電量與GDP增長趨勢基本一致,用電量增速波動幅度要略大于GDP增速波動幅度;當GDP增速回落時,用電量增速回落幅度較大。例如,在1999-2015年整個統計期間,GDP增速的波動幅度為-4.6~0.9個百分點,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的波動幅度為-8.9~6.1個百分點。2012年以來,GDP增速的波動幅度為-1.8~0個百分點,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的波動幅度為-6.2~3.1個百分點。
1999~2015年我國GDP及同比增長率情況
結合我國GDP的增長,電力裝機的增長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1999~2007年,電改5號文成為主要的驅動事件,國家電力公司拆分成五大發電集團和兩大電網公司,發電集團跑馬圈地,大批的電源項目上馬,從2002~2007年的火電投資潮為火電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階段是在2008~2010年,4萬億投資成為主要驅動事件,國家的鐵路、公路、基礎設施投資拉動了上游原材料的需求,電力供應的增長得到恢復。隨之而來的就是2007~2013年期間,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發展。
第三階段是在2011~至今,電力增長速度隨著新常態經濟而下滑,2015年的電改9號文成為主要驅動事件,國家對電力行業采取“兩頭放開,管住中間”的策略,放開電力需求側市場,成立售電公司,加之棄風棄光棄水嚴重,分布式、能源互聯網逐漸的發展起來。
近年來我國電力發展的三階段
對比美國、德國、英國、日本、韓國為例,各國電力長期以來基本都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范圍波動,緩慢增長,只要經濟不出現大問題,電力漲幅平穩。戰后美國超過二十年的經濟持續高速成長,美國的電力需求成長率都是保持在每年大約7%左右的成長率。我國更是一枝獨秀,在短短二十年間,超過美國,發電量全球第一。
1985~2014年各國發電量對比
高速成長后便會進入平穩期,因此認為,我國目前所處的階段三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電力行業快速成長的“青春期”已過,開始進入成熟階段。
大邏輯說清楚后,來看具體電源投資。認為電力裝機增速放緩后,重點會在電力結構的調整,即:舊機組的改建和關停。核心是因為環保和效率的要求,比如說有錢了,對品質的要求會更高,核心是健康。同樣對于電來說,也希望用更清潔、更高效的機組。
持續看好天然氣發電,從電力調峰角度看,以風電、太陽能、水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發電帶有周期性和階段性,需要備用容量進行匹配以保證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因此機組需要具備深度調峰能力,火電機組具備深度調峰能力,但是要以犧牲能耗為代價,例如當超超臨界百萬機組運行工況降到20%時,變為亞臨界,能耗大幅提升,煤耗超過300克/度。核電機組則是不建議進行深度調峰,而燃氣機組則可以靈活調峰,實現對風電、光伏的有效補充。從單位能耗來看,煤、石油、天然氣三大主要化石能源中,天然氣含氫比例最低,但是天然氣燃燒時熱能利用效率較高,屬高熱值能源。從平均單位發熱量來看,煤、石油、天然氣三大主要化石能源中,相同質量條件下,天然氣的熱值最高。從降低碳排放量來看,天然氣的利用可有效降低單位能耗碳排放。天然氣減排有兩個途徑,一是替代燃煤,另一個是替代燃油。據數據顯示,1立方米天然氣替代相應當量的煤炭可減排二氧化碳65.1%、二氧化硫99.6%、氮氧化物88.0%,加大天然氣合理消費利用,降低石油和煤的用量,可有效改善大氣環境。天然氣是清潔、優質、環保、經濟、具有競爭力的能源。若考慮到煤炭、石油的開發利用的外部成本,天然氣更具競爭力。“以氣代煤”,符合我國環保低碳的政策,符合發電技術特性,符合經濟性,同時也是各國結構調整的經驗選擇。
新能源發電仍然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一直以來,“特許權招標”、“稅收優惠”、“電價補貼”,是我國電力新能源行業發展的三大法寶,但是在經歷了風電、光伏大發展后,限電已經成為當前的主要矛盾。
以光伏為例,甘肅、青海、內蒙、寧夏、新疆等西部光伏重要地區是我國“棄光限電”問題高發地;國家能源局2014年7月18日發布的一份監管報告顯示,甘肅一些地區由于配套送出工程沒有與風、光伏發電項目同步規劃建設和改造,送出能力不匹配,受限比例最高可達78%;2014.11,甘肅某地區百兆瓦光伏的電站投資商反映其項目棄光限電情況達到了85%;2015年上半年,甘肅某光伏電站棄光限電達70%;2016年2月5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15年光伏相關統計數據:“2015年全國大多數地區光伏發電運行情況良好,全國全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133小時,西北部分地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棄光現象,甘肅全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061小時,棄光率達31%;新疆自治區全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042小時,棄光率達26%。”
2015某光伏電站發電量與限電量統計
分析原因,主要有兩點:
1、輸電通道建設滯后,外送能力不足
以甘肅地區為例,2013年光伏規模達到百萬千萬,截至2014年底新能源并網已超過200萬千瓦,其中光伏173萬千萬,風電30萬千瓦。未來還要接入光伏60萬千瓦,風電70萬千瓦。而現有網架結構與2013年的百萬千瓦相匹配,該地區網架建設滯后,現有新能源出力已經遠超出網架輸送能力。
2、新能源自身發電特性
光伏發電受光照影響,不可控的波動性,影響著電網“調頻”;另一方面,光伏全天功率以“饅頭波”形式出現,影響電網“調峰”。同一區域的光伏電站越多,要求電網的調峰/調頻能力也就越強。常規的思路是配臵功率相當的熱備用常規機組(西部火電為主)用于調頻調峰。
光伏電站全天出力曲線
從電網角度看,光伏發電只是“增量不增容”,雖然增加了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卻沒有增加實際可調度的電力裝機。這也就是為什么在電網人眼里,新能源發電一直被認為是垃圾電。
在當前全國電力裝機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新能源裝機越大,其缺點也越會被無限放大,因此,高效、可調的新能源發電是未來電力投資”方向。“高效”:看好高轉化率的單晶硅光伏組件,看好大葉片低風速風機設備。它們在現有的裝機容量的基礎上,最大可能的提高發電效率;”“可調”:看好儲能技術,看好分布式定制能源。將儲能技術與傳統新能源電站結合起來,使其具有可調度性強、向電網輸出電能質量高、可靠性好等優勢,將新能源電站由原來的“不可控”變為“可控”,在不提升新能源裝機容量的前提下,提高了新能源發電在整個電網中的占比,增加電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隨著國家工業4.0 的產業升級,作為高端制造的電力設備將一改過去被動生產的局面,將會主動引導電力行業的發展,“輕資產”和“海外并購”將是投資的方向。
2015年共完成并購案例數2,692起,較2014年的1,929起大增39.6%;披露金額的并購案例總計2,317 起,涉及交易金額共1.04萬億元,同比增長44.0%,平均并購金額為3.88億元。2015年8月,四部委發布《關于鼓勵上市公司兼并重組、現金分紅及回購股份的通知》,進一步簡政放權,大大優化了并購市場環境。2015年政策繼續鼓勵深化國企改革,地方政府加強混改布局,大大增加了國資背景企業并購活躍度。多個行業并購遍地開花,互聯網、IT等產業強強合并不斷涌現,中石化、萬達等大型企業也在跨國并購中完善自身產業鏈。